AI 时代程序员生存指南
今天不聊技术,站在一个普通一线开发者的角度,谈谈在 AI 变革背景下的一些思考。
2015 年,我在望京 SOHO T3(3个楼里最高的那个)工作。彼时正值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时代,望京 SOHO 聚集了无数创业团队,几乎占据了北京互联网创业的半壁江山。各种创业点子层出不穷,只要有一个人冒出一个想法,大家就觉得应该立刻开发一个App,成立一家公司。更别提那些络绎不绝的投资人,他们排着队给这些项目砸钱,生怕错过下一个“独角兽”。
中午休息时,我和同事们最喜欢去楼下的西少爷吃肉夹馍。那家店刚开不久,总是人满为患。我一般点一个肉夹馍和酸辣粉的套餐,羊肉泡馍虽然好吃,但价格稍贵,我通常只有到了周五才会“奢侈”一次。楼下随处可见地推人员,他们热情地推广各种新 App。“扫码下载送玩偶!”" 注册领 10 元打车券!" 年轻人们举着印有各种 Logo 的二维码牌,像举着通往未来的船票。如果你沿着那条街走上一圈,手机里至少能安装 10 个新 App,下载 App 还能换来各种小礼物,像毛绒玩具、钥匙扣之类的东西拿到手软。那是个“下载即正义”的年代,仿佛每个App都承载着改变世界的梦想。
中午如果不想下楼,我们就集体点外卖,然后找一个没人的会议室,一边吃一边聊。那时候的外卖平台远不止现在的美团和饿了么,还有到家美食会、淘点点、百度外卖,还有一堆小平台,竞争激烈得很。我们一边吃着外卖,一边聊着互联网圈的八卦,比如哪家公司又融了资,哪个App用户量破了千万,或者谁家的CEO又出了什么奇葩言论。那种氛围轻松又热烈,大家都觉得未来有无限可能。
晚上就更热闹,因为互联网公司多,年轻人也多,望京 SOHO 前面的那条马路上很多玩滑板的人。我也在那里摔肿了下巴,然后就告别滑板这项运动了。
草坪内外,年轻人三五成群,有的在讨论创业心得,有的在谈情说爱,还有的在周五下班后干脆在路边喝一杯,放松一下。有年轻人的地方就充满希望,只是不知道今天的望京 SOHO 是否还有当年的盛况。
那年,苹果发布了 iPhone 6s,小米发布了小米 Note,市面上主流的 Android 手机还有魅族。
那年,滴滴和快的宣布合并,结束了补贴大战,同时也宣告一分钱打车的日子结束,翻看微信,当年我还为此发了一个朋友圈。
那年,互联网行业找工作还在用拉勾。尤其是做客户端开发的,会写一些简单的页面都会找到薪资不错的岗位,上午面试下午就能拿到 offer。互联网公司人员流动异常频繁。
就像在和平年代我们很难想象战争的残酷,在 2015 年的移动互联网黄金期,我们也从没想过那股浪潮会退去。毕竟在 2015 年,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突破 14 亿台,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超 7 亿。每个客户端工程师的简历上都骄傲地写着"精通 Android/iOS 开发",用着 EventBus、Retrofit 等开源框架就能轻松搭建出日活百万的应用。但变化来得比想象中更快。
2017 年微信小程序上线,当我们发现用户不再需要下载几十 MB 的 App,而是通过扫码就能使用服务时,客户端开发的需求曲线开始出现微妙的拐点。我记得当时公司会议室里,产品经理对着 Axure 原型图叹气:“这个功能能不能用小程序实现?原生开发的成本太高了。"
2022 年当 OpenAI 发布 GPT-3.5 时,整个技术圈都被震撼了。起初我们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好玩的聊天机器人,直到有一天我发现,它竟然能帮我写出 80% 的代码。那一刻,我突然意识到,属于 AI 的时代真的来了。
现在,到了2025年,我们的讨论已经完全不同了。话题集中在谁能设计出最聪明的提示词,让 AI 按我们的想法行动;谁能精准调整这些AI助手,让它们表现得更贴心;哪些公司又发布了新的大模型;谁的AI产品可能会让程序员失业。Manus 效果究竟怎么样,MCP 协议怎么用,以及 Agent-to-Agent 协议是什么样的。
每天打开电脑,首先启动的不是 Android Studio、Xcode、VS Code,而是 Cursor、Windsurf、DeepSeek。写代码前,先和 AI 对话确定需求,它会帮我生成多个版本的设计方案;编码时,智能提示不再是简单的语法补全,而是能根据上下文推荐最佳实现方式;测试阶段,AI 会自动生成测试用例,甚至能模拟用户行为进行压力测试。曾经需要整个团队一周完成的功能,现在借助 AI 工具,三天就能上线。
AI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工具,也重塑了开发者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。过去,我们花大量时间在重复性编码上,比如写CRUD接口、调UI布局;而现在,这些繁琐的任务可以交给AI。这种变化让我既兴奋又不安。兴奋的是,AI让开发变得更高效、更智能,我们能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;不安的是,AI的能力增长如此之快,似乎随时可能吞噬掉某些传统岗位。
AI 能力的爆发期,恰好叠加了三重时代压力:全球经济下行周期、中美科技博弈的持续胶着,以及互联网行业的增长见顶。这三重浪相互激荡,让裁员潮一波一波到来,裁员名单上的名字越来越多,当招聘软件上的消息都已读不回,我们如何在这波浪潮里尽量站稳脚跟,等待下一个黄金时段的到来?
AI 时代程序员生存指南 #
在焦虑中保持冷静 #
AI 的快速发展让许多开发者感到焦虑,回顾历史,技术变革从来都是双刃剑。保持冷静的关键是拥抱变化,而不是抗拒它。持续关注 AI 技术的前沿动态,保持学习,危中有机,多冷静思考 AI 能不能帮我解决任何问题提高效率。
保持好奇心 #
好奇心是开发者最宝贵的特质之一。在AI时代,这一点尤为重要。技术日新月异,今天的主流工具可能明天就过时,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,跟上步伐,甚至走在前面。
建立自己的知识库 #
信息爆炸的时代,知识的获取容易,整理却难。构建自己的知识库——从技术文档、开发笔记到项目案例、AI 工具的使用技巧、常见的 Prompt 模板都整理成文档,遇到问题时一搜就有答案。长此以往,这些积累会成为你的无形资产,助你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。
深耕垂直领域护城河 #
作为开发者,你可能已经发现,AI 工具在 UI 生成方面表现得相当出色。例如,Figma 的 AI 插件能快速生成设计稿,Cursor 也能自动补全布局代码,大幅提升效率。然而,当面对复杂项目和逻辑时,AI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。那么,你该如何应对呢?不妨利用AI在某些领域的优势,深耕垂直方向。比如,你可以借助AI开发开源项目,像打造个人产品;或者撰写深度技术文章,分享AI工具的使用经验和最佳实践。在 AI 的加持下,逐步构建起自己的“护城河”。
建立自己的发声平台 #
自媒体时代赋予了每个人更多自主表达的空间。建立自己的发声平台,无论是技术博客、微信公众号或是社交媒体账号。这不仅能沉淀自己的内容,还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伙伴,这是长期有价值且有意义的事情。如今,AI不仅在代码编写上给予支持,更在内容生成、图文编辑等多个维度辅助我们打造个人品牌。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。只要坚持,你的“声音”就会被更多人听到,机会自然会找上门。
收入多元化 #
因人而异,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分析。
尝试一人公司/超级个体 #
AI 让 “一人公司”或“超级个体”的概念正在成为现实。这种模式允许个人利用 AI 工具完成传统上需要大量人力和资源的工作。同时可以放大个人影响力。以前做一个产品需要前端、后端、测试齐上阵,现在可能用 AI 就能搞定80%的开发工作。甚至不懂编码也可以在 AI 加持下上线高完成度的产品,尤其是在非互联网领域可以结合自身的领域知识开发的产品。比如下面例子中的物理教育爱好者在AI帮助下做的物理可视化教学平台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产品。
总结 #
AI 变革的浪潮还在继续,作为一线开发者,我既感到幸运,又觉得艰难。幸运的是亲历了移动互联网和 AI 两次技术海啸,艰难的是要不断挣脱自己构建的舒适区。但或许这正是开发者这个群体的宿命——永远在解构与重建中寻找存在的意义。或许下一个十年,又会有新的技术颠覆我们的认知,但无论如何,只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创新的初心,我们就能在技术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